周氏把宋玉枝这闺女看成眼珠子。
早在月前就计划着给她好好过生辰。
宋玉枝同自家亲娘好一通说,这才说好不需要大办,只跟宋知远之前过生辰时一样,一家子聚在一起吃碗长寿面就成。
今时不同往日。
那会儿两家想着五两罚银虽不算小钱,但交上一年,怎么也不至于让两家人伤筋动骨。
不妨让宋玉枝和沈遇多相处一段时日,来年等宋记走上轨道,两家人再有条不紊地议亲,筹备婚礼。
便都没有催婚的心思。
现在既知道朝廷大概要朝令夕改,将原本的五两罚银升为十倍、百倍。
那就是意味着若是再拖延下去,就得交五十两,甚至五百两银子。
别说现在宋玉枝挣来的银钱,都要用来囤积物资。
哪怕就算没有别的的用途,那样一大笔银钱,都是几文、几文赚来的血汗钱,何必去白白上交呢?
故而与其说近在眼前的是宋玉枝的十七岁生辰,不如说是她和沈遇的婚期。
周氏当下在没心思去想什么改朝换代,天下大乱了,和赵大娘商量起具体细节来,从聘礼、提亲流程开始,一路商量到喜宴、宾客名单……
“我们枝枝不喜欢虚礼,聘礼也不用太过铺张,只让遇儿提一对大雁来,走个过场就好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