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一辈的青壮年,在做接班的准备。
谢星珩听着眼眶发热,“这些都是小事。你们请郎中看了吗?郎中怎么说?”
他们都是传统的书生,久坐不动,缺乏锻炼。耗神费心的事办多了,身体自然衰弱。这是药救不了的。
幸好何义归能抗事。从前是往外头押镖跑得多,给弟兄们安全感。现在都不押镖了,他每天要抽大半的时间来学习,四个先生轮流教他,只累了何义归一个。
“都说要歇着,哪敢轻易歇着?”
谢星珩知道他们是被兵变的事情吓坏了,心神始终不敢放松。
便跟他们说:“都放心吧,如今世道稳定,皇上勤政爱民,是明君。咱们生活在天子脚下,无需担心。”
天子脚下都不安宁,当今朝廷就不足担起天下的重任,该歇歇退位了。
他们五人曾经就朝政密谈过,对谢星珩的政治敏感度,四位先生高度认可。
后来再给丰州县写信,都很少加个人分析,尽量客观,让谢星珩自己判断。
谢星珩没把话说得直接,听起来像是普通的安慰,但他们都知道,这是朝局未来几年的走向。
走向的确定,是谢星珩结合林庚最后给他寄来的信件,参考“五年之约”,再有殿试策问的核心,以及皇帝给他的待遇来推断的。
他不知道他去翰林院这件事,有没有林庚的手笔。但皇帝一定会尽量拉拢他。
新皇登基头两年,是清理政敌,肃清匪患,赈济灾区。第三年起,就要搞事情了。
谢星珩还没入职,跟他的“同事们”接触,他对朝局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