应天与民贷房之策一经实行,确实颇有成效。百姓解决了住房的问题,户部拿到了政绩,且充实了国库。而能参与其中的商人,通过钱庄也赚的盆满钵满。就连苏谨,都在其中分了一杯羹。没办法,谁让所需的水泥、红砖等物都出自凤阳呢?就连施工队,大部分用的都是苏谨在凤阳的人马。不过这些商人显然并不满足于此。朱元璋曾明令禁止,除了苏谨和朝廷,任何私人不得经营、建造水泥厂。但是这些商人有的是办法。你朝廷不让我们建水泥厂?行啊,那你朝廷总能建吧?于是,在户部、工部牵头之下,无数个水泥厂在南京周围拔地而起。这些商人只需要想办法参上几股,或者直接通过衙门的渠道拿货,就能‘便宜"许多。不出几个月,苏谨的水泥厂份额慢慢开始缩小,最后甚至没几人在凤阳拿货。苏谨自然不把这些蝇头小利看在眼里,也懒得和他们计较。可这些人愈发得寸进尺。他们已经将目光放在了钱庄上。做实业,哪里有玩金融来钱快?应天府的钱庄他们伸不上手,也不敢伸手。可回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呢?隶属浙江的十数个府,统统将目光放到了朱允炆的身上。毕竟这件事,名义上可是朱允炆牵头在做,同时负有监督、管理之职。当这些人满意的从东宫出来,不由得纷纷感叹:“二皇孙果然有乃父之风,御下宽容,实乃明君是也!”而朱允炆也很满意。与民贷房之策在应天做的如火如荼,饱受好评,为自己在朝中立下了政绩,且民间颇受百姓爱戴。尤其是经过今天之后,此策又能迅速在浙江多府推行。朱允炆相信,不出几年,当与民贷房之策推向全国,整个大明朝的百姓都将对他感恩戴德!孰不知,他这是给自己埋下了多大一颗雷...而此时,苏谨在干嘛呢?他看着眼前的隋越,将一封敕令交给了他:“陛下洪恩,念在尔等驱逐倭寇、戴罪立功的份上,不予追究尔等之罪。”隋越抱紧手中的敕令,他清楚自己这条命是谁救下来的,一脸感激的向苏谨跪下:“多谢苏大人救命之恩,小的无以为报,愿为苏大人家奴,做牛做马报答洪恩!”马三撇撇嘴:“想进苏家的人多了,你算老几?”“马三!”苏谨让马三闭嘴,看向隋越:“你虽然死罪已免,但再入永宁军户却是千难万难。”“我给你两个选择,一,带着你手下弟兄,在泉州或永宁迁为民户,好生生活;”“这第二嘛...你们替我做一件事,做好了,或可重回军户,或者入我苏家之籍。”“我替大人做事!”隋越毫不犹豫:“请大人下令吧!”“此事不急”,苏家笑笑:“你先回去与你手下弟兄商议好了,再来寻我。”“到时我会告诉你是什么事”,苏家站起身:“不过我有言在先,此事十分凶险,很有可能丢了性命,你最好考虑清楚,也和你手下的弟兄说清楚。”“是,大人!”隋越走后,马三疑惑的看着苏谨:“老爷,难道您的意思是...让隋越带人出海?”苏谨坦然承认:“不错!”“隋越这些人常年生活在海边,水性自然不差,况且他们比之孙威更加熟悉大海。”
“可他们毕竟是江夏侯的人,信得过吗?”“不试试怎么知道?”苏谨笑笑:“第一次出海,我不准备走太远,就在南海那边溜一圈,正好以作试探。”“可是老爷,那也是十几艘海船的货啊,若是他们起了贪心,叛逃海外...”谁知苏谨满不在乎的摆摆手:“这隋越是个人才,区区十几艘海货而已,若是因此能看清一个人值不值得重用,还是很值的。”马三忍不住嘀咕:“区区?那可是十几海船的货啊,老爷你怕是忘了当年饿肚皮的时候了...”“你说啥?”“嗯,我说老爷英明神武,算无遗策!”“滚犊子!”苏谨起身伸个懒腰:“老爷我累了,先去睡了,明早记得喊我起来练剑!”“别了吧?”马三苦着脸:“最近这段日子喊您起床,您已经开枪崩我不下十次了...”“哪那么多废话!”。。。泉州虽然也在搞与民贷房之策,但显然与应天有些不一样。其根源在于目的不同。苏谨解决住房,主要是为了往泉州吸纳人口,增强密集劳动力。未来泉州海贸想要如火如荼的展开,仅靠现在的人口可远远不够。哪怕是加上了这么多的流民。想要吸纳人口,第一件事就要解决百姓的后顾之忧。几千年来,房子,无疑才是重中之重。对于普通百姓,苏谨令房周拿出自己存在他那里的钱,直接成立一个钱庄。但这个钱庄只是少量放贷,大部分款项直接用于建造小区。百姓想贷钱购房,只需要提交手续,就可以拿到房子直接入住。每月只需要还少量的利息和本金即可。和前世那种先还利息、再还本金完全不同。而属于房周旗下的那些产业工人,则更加幸福。他们只需要提出申请,就可以直接安排房子。前十年的贷款,直接从工钱里面扣,且不需要任何利息。一旦工作满十年,这套房子就会直接送给他,之前的贷款也会全部退还。这一下,百姓们都疯了。这么好的待遇,还考虑啥?在泉州,只要是房周招工,那报名的人必然是人山人海。这也让最早一批,跟着房周的那批百姓和流民得意不已。看看咱的眼光!但他们并不是最幸福的那批人。最令人眼红的,当属永宁的军户。摆平永宁的事情后,苏谨大手一挥,直接计划要在泉州、永宁、石狮、祥芝、晋江、惠安等地,建‘军户小区"。这些小区直接安置给本地的军户。只要他一天是军户,那房子就是他的!免费!这下子,原本香饽饽的民籍似乎一瞬间就不吃香了。好多百姓踊跃报名参军,想要转籍军户。只可惜,慎海卫、衡山卫的编制早满了,唯一的口子只剩下永宁军户考核营。而原本最早带着老父去了泉州,已经转籍民户的武秋生,一下子傻眼了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