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孝孺,字希直,浙江台州府宁海县(今浙江宁海)人。一字希古,号逊志,曾以“逊志”名其书斋,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,故称“缑城先生。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,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“正学”,亦称“正学先生”。方孝儒闻名于史的事,当属开辟‘诛十族"的故事。此事是真,但也算以讹传讹。朱棣靖难之役后,惜方孝儒之才,也曾起了收拢之心。只是方孝儒宁死不从。朱棣大怒之下,调陈瑛为都察院佥都御史,调查方孝儒及其同党。这陈瑛是个正儿八经的酷吏,急于立功之下,瞅谁都像是逆党。经过他调查之后,‘发现"方孝儒的逆党里不止有他的亲戚、朋友和学生。还有亲戚的亲戚,朋友的朋友。陈瑛大喜,伸手一挥:抓,统统滴抓回来!最后一数,竟然多达八百七十三人。这按照国榷的说法,这个人数早就远超九族之外,蔓延到了十族。所以不是朱棣要诛方孝儒的十族,而是方孝儒的亲戚、朋友、学生遍地都是,实在是太多了。抓着抓着,杀着杀着,就变成了十族...后世记载,建文忠臣以‘齐黄方练"为首。这方孝儒可是连个功名都没有,官职也不过是五品翰林学士,却能排到第三,可见其在文人心中的地位。文人为什么这么捧他?这还要细数建文上台之后,他做出的几件‘丰功伟绩"。第一,文人上台必撤军权。在他的建议和引导下,裁撤陕西兴州、辽东营州、内蒙开平等各处北方卫所。这样一搞,草原就松了口气。要不是朱棣后来迁都北平、数征草原,明朝估计都等不到土木堡之变,就得出事。第二,裁撤朱元璋在各府衙门设置的检校。检校是什么?检校就是老朱在文官中设置的特务机构,职责就是监督地方官员,和锦衣卫职能类似。方孝儒把检校一撤,天下官员彻底欢腾,人人载歌载舞。没了检校的掣肘,他们在地方那不一个个都跟土皇帝一样?这也为明中后期,地主、士族开始大肆土地兼并,埋下了祸根。再三,弄完了检校,他又把手伸到了科举上。虽然没有一上来就明目张胆的废除科举,但他却提出了保举法——凡朝廷五品官员以上及各县县令,皆可向朝廷推荐‘才子"当官。他这就是直接开历史的倒车,和宋朝的荐举制有啥区别?宋朝的冗官那么多,就是因为这荐举制。这么一搞,士族彻底嗨皮。大明经他这么一玩,寒门、百姓还想有出头之日?做梦呢。方孝儒这一举动,直接就断送了寒门、百姓的晋升之路。至于第四,虽然对百姓的直接影响不大,但是官员们却爱死他了——提升文官品级。六部官员?直接正一品!布政使?不要客气,正二品拿去拿去!不止是给这些大臣们原地升官,还新增了许多职位。什么左右侍中啦,佥都御史啦,只要能想到的,那就统统安排上。至此,老朱辛辛苦苦搞了那么多年的文武平衡,算是彻底被他打破了。武将至此走向下坡路,直至土木堡之变后,大明武将再无地位。给各位文官老爷们原地升官后,老方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,还需继续努力。身为文人中的领头羊,虽然官不高,但咱责任大啊!
于是忽悠好朱允炆后,再次原地大手一挥——洪武朝被老朱处理的那些官员,全部翻案!包括但不限于那些贪官、庸官、懒官。兹要是你洪武爷处理过的,那就没说的,翻案!啥,你被流放了?来来来,朝廷给你报销路费,赶紧回来吧宝贝!啥,人都死了,家产也都被没收了?嗨,洪武爷怎么能这么做事呢,太不地道了!赶紧赶紧,数数你家被没收了多少家产,我让陛下都还给你!神奇的是,最后居然都还了。崽卖爷田不心疼,也不知朱允炆是怎么想的?虽然给贪官们翻了案,可架不住以后有人再犯怎么办?总不能指着老方一次次的捞人吧?等老方百年以后可怎么办?好办!一劳永逸!改大明律!老朱的尸体还没凉透呢,他定为万世之基的大明律,就被方孝儒大笔一挥,改了。官员们集体欢呼,老方简直是圣人啊!但光保护贪官还不够,老方像个操心的老妈子,还得为这些士族考虑。于是他做了最后一件‘大好事"。江苏、浙江、福建、江西等行省的士族,全部免税!举国欢腾。士族老爷们的春天终于到了!方孝儒老先生,真乃文士之知音,在世之圣人啊!照他这么玩下去,用不了几年,都不用朱棣动手,朱允炆自己就得把大明玩没了。这次方孝儒为什么这么急着来杭州?还不是因为朱允炆在这。朱允炆那可是文官集团用了几近二十年,才培养出来的‘明君"啊!而方孝儒虽然官职不高,却是这场储君之争背后牵线的核心人物。但随着朱允熥崛起,他如何能不着急?洪武二十四年,陛下就曾想过迁都。而迁都的对象,就是汉唐都城——现在被更名为西安府的长安。同年七月,迁五千富户于西安府。八月,又派太子朱标巡视西安。说是巡视,其实就是考察。当时文官集团就已经暗潮涌动。彼时虽淮西武勋已倒,浙江派苟延残喘,但在朝中依旧极具实力。可朱元璋一旦迁都西安,会损失这些官员身后的家族多少利益?他们可都是土生土长的南方人啊。当时老朱似乎就察觉出了什么。朱标离京不久,老朱就给他发了一封敕书:“慎举动、节饮食,严宿卫、观君子、远小人。”这几句话之前,还有一句话——雷起东南。朱标很听话,到了西安之后果然饮食住宿处处小心。即便是这样,老朱依然不放心。同年十月,调宋国公冯胜、颖国公傅友德、凉国公蓝玉于陕西陈兵,以壮声势。至此,朱标才算是彻底安全。谨慎小心的在西安画好地图,于同年十一月返回应天。年末,朱元璋宣布迁都西安,迁都所有事宜,皆交由太子朱标负责。可五个月之后,朱标还是出事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