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粲棉里藏针,以攻为守,看来最近研究西学颇有进益。
西方推崇的古希腊哲学中,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为辩论为生,比如逻辑学。
在喜欢打嘴炮这一点上,东西方其实没什么区别。要说有区别,可能就是东方人受儒家影响比较深,很难跳出儒家五经这个圈子,有画地为牢的局限。西方人更朴素些,论点、论据更接近于自然。
当然东方也有类似的学问,比如《墨子》,以及最近比较火的《论衡》,与儒家内部单纯的辩经不同,更多的关注自然现象。
蔡邕是研究《论衡》较早的学者之一,王粲既是他的弟子,又有他的藏书,想必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。
不出所料,潘濬虽然来势汹汹,却被王粲这一招以柔克刚化解,气氛为之一滞。
不过他并没有就此罢休,随即又说道:“以令史之见,什么样的文章、著作才算有价值?有资于治又是什么样的标准?五经算不算?”
“五经自然算。”王粲的声音中露出些许不快。
刘协也有些不爽,他已经猜到潘濬要说什么了。他转头看向荀彧,嘴角轻挑。“荀君,为礼法举大旗的人来了。”
荀彧没说话,心里却有些复杂。
宋忠是荆州大儒,五经皆通,礼学也不例外。刘表在荆州兴学,主要倚仗的就是宋忠、綦毋闿二人。潘濬既是宋忠弟子,想必学问不俗。
只是宋忠之前因为历任太守画像事件,与天子发生过冲突,而王粲态度鲜明地站在了天子一边。潘濬此时发难,多少有些私人恩怨,又容易引起天子不快,未必是最好的人选。
听听天子这语气,就知道天子已经心生警惕了。
只是他人在楼上,也不能下去阻止,只好听着。
果不其然,潘濬随即推荐宋忠与刘表共著的《五经章句后定》,并表示这部书是皇后动用私帑印制,印制精美,深为士人喜爱,理当列为第一。